终于翻译完了,但是我的华文不太好,所以非常欢迎你们对我的翻译提出任何意见和建议。原文在
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 ... ience.html................
Thusness(真如)在2006年与一位53岁的加拿大人交换关于修行的体验,因为那位加拿大人对梵我有深刻的体验。为免那位加拿大人误认梵我为佛性,因此真如写了他从十七岁到当时所经历的六个阶段。其中也谈及修行中有关失眠的问题,相当有趣。当时加拿大人读到真如第五阶段注解的一段,“表现/现象就是本源”(Manifestation is Source),顿时就悟到了真如所要表达的含义。我把原文从英文翻译过来。
真如:当一个修行者深刻地体验到“我/我相”的虚幻时,虚幻的“我相”就有如溪河溶入大海,消失于无形。此时也即是大我的生起。此大我清澈灵明,有如一面虚空的镜子觉照万物。一切的来去,生死,起落,一切万事万物,缘生缘灭,皆从大我的本体内幻现。本体并不受影响,寂然不动,无来亦无去。此大我即是梵我/神我。
注: 修行人不可错认这便是真正的佛心啊!由于执着于觉体与甚深的业力,修行人会难以入眠,严重时会得失眠症,而无法入眠多年。"
原文:
http://buddhism.sgforums.com/?action=th ... 722&page=3(原文: 20/09/2006,最后更新: 27/08/2012)
Thusness “真如”/PasserBy “过路人”开悟的七个阶段
第1阶段:我是 (I AMness)的体悟一切从“未生以前,我是谁?” 这个疑问开始。那已经是差不多二十年前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这个问题引起我深深的关注。我能花整天整夜参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一切突然停止,没有任何的念头生起。只是空白,彻底的虚无,只有纯粹的存在感。这仅仅的自我感,这临在明觉/存在的本身是什么?它不是身体,也不是意念,因为当时根本无念,什么也没有,只有存在的本身,而且我也不需任何人来印证我的证悟。
在体悟的那一刻,我经历了巨大的能量被释放。仿佛生命就从我的身体展现而我只不过是这个展现。然而在那个时候,我仍然无法完全理解这经验是什么,而我是怎么误解了它(临在明觉)的本质。
第2阶段:我是一切 (I AM Everything)我的体会好像跟印度教的“不二论” 有密切相关。但是我最大的错误就是当我跟我的一个佛教徒朋友交谈时,他告诉了我佛教“无我”的教义,而我完全拒绝这个教说,因为这个教说违反了我的体会。我不能了解为什么佛陀会教“无我”,更糟的是,他还把“无我”定为法印。直到有一天,我体会到一切都与自性融合一体,但却没有“我” (小我),好像是无我之我。我才开始能接受“无我”的观念,但我还是坚持佛陀不应该用这么样的教法…
这体会是非常的美妙,就如无边无际的解放。我告诉我自己我已经不再有迷惑了,所以我编了一首诗:
我就是雨
我就是天空
我就是蓝色的本身
我就是天上的颜色
没什么比我更加真实的
因此佛陀,我是我。
这体会中有一组词语:“在任何时刻与任何空间有‘如是’,这‘如是’既是我” (“Whenever and wherever there IS,the IS is Me.”) 这组词语就像一个咒语。我常常凭借这组词语让我回到临在明觉 (Presence)。
在余下的旅途是展开和进一步完善这个“整体的临在明觉(Total Presence)”的体验,但不知何故总是有一个障碍,这“东西”阻止我重回这个体验。而这障碍就是没有能力完全“消失”进入“整体的临在明觉”...
第3阶段:进入虚无的状态 (Entering a State of Nothingness)不知为什么,有一个东西障碍着我自性的自然流露,防碍我再次进入这个境界。“临在明觉”还是在的,但是没有“整体”的感觉。合乎逻辑和直观来讲,很清楚的,“我”就是问题。是“我”在防碍,“我”就是极限,“我”就是边界,但为什么我不能把它去除呢?当时没想到我应该观照“觉”的本质是什么,我太忙于进入一个虚无的状态,为了要去掉这个“我”... 这持续了13年多(之间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小经验,而且“整体的临在明觉”的经验也出现了好多次,但是这些经验的出现在时间上都会有几个月的间隔)...
不过,我来到了一个重要的理解–这个“我”是一切不自然的根源,真正的自由是自发/自然性(spontaneity)。归顺与彻底的虚无,一切都是自如/自然的呈现。但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认识–“我”是所有假造(artificial)的根源,真正的自由是自发/自然的。归顺于完整的虚无,一切都自如。
第4阶段:临在明觉如同清晰、灵明、光亮的镜子 (Presence as Mirror Bright Clarity)我在1997年走入了佛门。不是因为我想了解关于“临在明觉”的体验,而是因为我在生命中深深体会到无常的教义。我因金融危机而面临着失去我所有的财富和更多的可能性。在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佛教对“临在明觉”方面是这么深刻与丰富。生命的奥秘是无法理解的,我从佛教中寻求归依,以减轻因金融危机引起的悲伤,但原来这就是能使我通往体验“整体的临在明觉”的钥匙。
我当时已不是很抗拒 佛教“无我”的教义,但是对于“诸法无我”的概念还是不太清楚。
他们所讲的“我”是指“各人小我”的“我相”还是“永恒的能觉/觉者”(Eternal Witness)? 我们是不是连“永恒的能觉/觉者”都要去除?“永恒的能觉/觉者”是不是另外一个幻相?
有思想,没有思想者
有声音,没有听者
苦存在,没有苦患者
有行为,没有行者
我深深地在观照着关于这组词语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听到“通~~~”,它是如此清晰,没有别的,只是声音,没有别的!和“通~~~”的响亮...。这是如此清楚,如此生动!
这经验是如此熟悉,如此的真实,那么清晰。这是跟“我是”(第一阶段)同样的经验...。它没有思想,没有概念没有中介,没有任何人在那里,没有任何中间...这是什么?它就是临在明觉!但这次它不是“我是”,这不是问“我是谁”,它不是纯粹“我”的感觉,这是“通!!!~~~...”,纯粹的声音...
然后就是味道,只是味道而没有别的...
心脏跳动... ...
风景...
没有缝隙之间,不再经几个月的差距它才出现...
从来没有一个阶段进入,没有需要灭的‘我',也从来没有存在过
没有进入和退出点...
没有任何声音在外面或在里面...
除了这生灭以外并没有‘我'...
临在明觉的万有...
每时每刻临在明觉正在展开...
评论:
这是悟到无我的开始。无我的领悟出现了,但不二的经验还是很像“梵我”(Brahman)多过于“空”(Sunyata),实际上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梵我”(Brahman)。现在,“我是” (I AMness) 是在一切中经历。
尽管如此,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阶段,修行人会体会一个解开“能所”分别的典范转移。这也是领导人们认识到“一切即(真)心”此关键的体悟/洞见,这一切仅仅是一实相。
现在来推断一个“绝对的实相”(Ultimate Reality)或是“宇宙共同一个觉体 (Universal Consciousness)而我们是这个实相的一部分”的倾向仍然还非常强。能所分别的结(dualistic knot)已经有效地去除了,但是观我与事物有“固有的存在”/“实体”的结(the bond of seeing things inherently)还没去除。
“能所分别”和“固有的存在”/“实体”的结是两个非常不同而能遮蔽知觉与妨碍我们完全地体验纯净明觉的摩诃(Maha),空性 (Sunyata/Emptiness),不二 /无二元(Non-Dual)性的“法术”。
在“有关无我,空性,摩诃与平凡,和自然圆满”的文章中“无我的第二节诗”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洞见。
第5阶段:没有镜子在反射本来没有镜子在反射
一直以来只有相的显现。
一只手掌拍
一切即是!
第5阶段其实只不过是主体与客体/能与所没有分割的经验。从那无我的寄语所瞥见到的体悟是没有我的,但到了后期进展的阶段似乎比较像是主体/对象(能与所)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合并(inseparable union),而不是绝对没有客体/我(No Subject)。这正是“对不二/非二元,三个层次的理解”文章的第二例。我仍然是因现象的纯净与生动而感惊异。
第5阶段是很彻底的没有我,我会把这个阶段的体悟表达为三方面的无我:没有能/所(no subject/object),没有作者(non-doership),没有主体(agent)。
这里的触发点是直接与全面地悟到“那镜子只不过是一念的生起”。因此梵我就失去了它的坚固(solidity)和宏伟(grandeur)。但没有主体而只是一个念头的生起或一刻生动的钟声在回音会有“正确与解脱”的感觉。所有的生动和临在明觉仍然留着,但此外还加上了一个自由感。在这里,已经很清楚地照见“镜子与映像不可分割”并不正确,只有生动的映像之反射。如果本来就没有一个客体(subject)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合并。只有在细微的回忆中,那就是在一个念头回顾以前的念头时,那个观者似乎存在。从这里,我走向了非二元的第三阶段。
(“有关无我,空性,摩诃与平凡,和自然圆满”文章中的)“无我的第一节诗”补充于“无我的第二节诗”,使得无我的体验变成彻底和不费劲(effortless),只有鸟鸣声,鼓声,脚步声,山,天空,行走,咀嚼,品尝;完全没有观者躲在任何地方!“一切”都是一个过程、事件/活动 、显现和现象,没有什么实有(不变,独自,固有的存在)的本体或本质。
这一阶段是一个非常彻底非二元的经验;非二元的体验变成不费劲,而且悟到:在观看时一直只有景色,在听时一直只有声音。我们会以自然与平凡为乐,就如禅宗所表达的:“砍柴、运水;春来草自青”。对于平凡(请参阅:“在平凡中的摩诃”),这也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解。最近与simpo的一次谈话中总结了我对于“平凡”想要传达的内容。Simpo(Longchen)是一个悟性高和真诚的修行者,他在他的网站dreamdatum(网站已经不存在,但我的博客有备份: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sg/search/label/Simpo%2FLongchen)写了一些关于非二元性的优质文章。
是的simpo,
非二元是平凡的,因为没有任何“超越”的阶段所能到达 ( there is no ‘beyond' stage to arrive at)。这似乎非常特别与宏伟的感觉只是体验之后做了比较而产生的想法。
话虽这么说,摩诃经验现为“宇宙在咀嚼 ”和纯净万法自发/自然生还是需要持续于摩诃,自在,无边无限,和清明。因为那就是法的本质,不会是别样。从比较而来的“特别和宏伟”也必须正确地从非二元的“如是”中体验。
每当自我紧缩 (contraction)出现,它已经是一个“体验者-体验的分裂”。用俗语来说,有了那个为因,就会有那个果。无论是什么缘,不管是逆境,或者是用思维的回忆来达到某种良好的感觉,我们都必须知道那都是因为“非二元的体悟”并还没如“显现分裂的业力倾向”遍满全身心。我们还没无所畏惧、开放与毫无保留地欢迎一切。:-)
只是我的看法,一个非正式的分享。
到达这种程度的修行人常会过于兴奋,认为这是究竟/最后的阶段;事实上,它似乎是一种伪的终结(pseudo-finality)。但这是一种误解。没什么可说的。修行人也会自然地引入“自然圆满”(spontaneous perfection),而没有进一步空掉五蕴。:-)
进一步的评论:
http://buddhism.sgforums.com/forums/172 ... 722?page=6评论:
已经彻底地舍了,中心(center)已消失。那个中心无非是一个“制造分割的思维业力倾向(造作的习性)”(subtle karmic tendency to divide)。比较诗意的表达是“声音在听,景色在看,灰尘即是镜子。”一直以来,瞬变的现象本身就是镜子;只因强烈的二元知见而防止了认识。
为了使不二元变成较不需“专注”而比较“不费力”(less concentrative and more effortless),经常需要经过再次的循环来精炼我们的智慧/体悟。这涉及到体验的非实体和自发性。“无我的第一节诗”在“有关无我,空性,摩诃与平凡,和自然圆满”的帖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阶段的洞见。
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清楚知道,空掉客体(Subject)只会导致非二元(的体悟与体验),但还有必要进一步来空掉五蕴、十八界。也就是说,那个修行人还要进一步以缘起、空性渗透五蕴、十八界的空性。我们会了解到,那个把体验具体化成一个宇宙同体的梵我也是“把体验实体化的业力倾向”。这会导致我们理解到不二明觉的空性。
第6阶段:临在明觉的本性是空的第4阶段和第5阶是“看破客体/我体为不存在(无我)而只有(五)蕴”的灰度。但是五蕴也是空的(心经)。这听起来可能很明显但往往是修行人虽对无我已经有丰富的体验(如第5阶段)但还是无法透视到诸法的空性。
正如我说过,第5阶段似乎已经究竟,要强调这些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是否能够进一步来探讨临在明觉的空性与进入摩诃的真如世界将取决于我们的因缘。
在这个时刻,我们因该对“空不是什么”有清楚的了解以免误解:
•空不是一种实体 (substance)
•空不是根基 (substratum) 或背景 (background)
•空不是光 (light)
•空不是识 (consciousness) 或觉 (awareness)
•空不是绝对 (Absolute)
•空不存在于自身 (Emptiness does not exist on its own)
•物体不由空组成(Objects do not consist of emptiness)
•物体不从空产生(Objects do not arise from emptiness)
•“我”的空性并不否定了“我” (Emptiness of the "I" does not negate the "I")
•空不是没有物体出现在心中而产生的感觉 (Emptiness is not the feeling that results when no objects are appearing to the mind)
•观照空性不在于把心安定 (Meditating on emptiness does not consist of quieting the mind)
源:不二空性教学 (Non-Dual Emptiness Teaching)
我想加入,
空不是修行之道 (Emptiness is not a path of practice)
空不是一种成果 (Emptiness is not a form of fruition)
空是所有体验的“本性”。没有什么可得/可证或可修的。我们必须了悟到这个空性,一切生动/真切生起的“不可得”,“不可定位”和“相互联结”之性。空会显示纯净明觉并不只没有“谁”,而且也没有“哪里”或“何时”。不管是“我”,“这里”或“现在”,也都只不过是根据缘起法的理则而缘起的印象。
此生故彼生,
此灭故彼灭。
此有故彼有,
此无故彼无。
这四句缘起法的理则的深奥不在于语言文字。从比较理论化的角度来解说,可以阅读Dr. Greg Goode写的“不二空性教学 (Non-Dual Emptiness Teaching)”。从比较体验化的角度来描述,可以阅读“有关无我,空性,摩诃与平凡,和自然圆满”的文章里“关于空性”和“关于摩诃”的分段。
评论:
在此,已清楚地了解到修行并非寻求镜子,也不在于避开虚幻的映像;它是彻底的“见”到映像之“性”。也就是见到在由性空而持续的反射/映像之外真正没有一个镜子。没有一个镜子可执着为背影的实相,也没有一个可避开的假相。中道即在不落两边处——照见假相即是我们佛性的般若智。
最近AEN已经更新了一些非常优质的文章,更好地描述了真如的摩诃经验。请读以下的文章:
- 真如的解放(Emancipation of Suchness)
- 佛法:梦中梦(Buddha-Dharma: A Dream in a Dream)
“有关无我,空性,摩诃与平凡,和自然圆满”的最后三部分(“关于空”,“关于摩诃与平凡”,“自然圆满”)阐述了这一阶段的空慧和精炼我们的体验成不费劲的修持方式的逐渐进展。在空性的“不可找到”、“不可得”的经验以外,一切的“相互联结”产生的摩诃体验也是同样地珍贵,知道这点很重要。
第7阶段:临在明觉是自然圆满的经过再次的循环来精炼我们的修行和智慧/体悟,我们将来到这个体悟:
无我是一个法印,不是一个阶段。
明觉一直以来都是非二元的。
一切相一直以来都是无生的。
一切现象都是“相互联结”而本性是摩诃的。
一切一直以来都已经如此。只因“能所分别”和“固有的存在”/“实体”的知见遮蔽了这些经验事实,因此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开放地、毫无保留地体验一切(读:“关于自然圆满”的分段)。然而这并不表示修行的结束;修行只是进展成凭借在动态与因缘-现象。根(ground)与修行之道(path of practice)变成无法区别。
评论:
“有关无我,空性,摩诃与平凡,和自然圆满”的整个文章可以被看作为对最终证悟这个已经圆满和无作的明觉之性的不同方法。